從前從前…在遙遠的台灣山地裡,有一支信仰彩虹的民族。
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,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…
可是他們卻忘了,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…
賽德克,一個位於台灣山區、信仰彩虹的民族,他們居住在山嵐繚繞的世外桃源,過著生態平衡的生活,族裡馬赫坡社出了一位英雄人物—馬赫坡社頭目之子莫那魯道,首度「出草」獵回異族人頭而聲名大噪,自此各部落間無人不曉這個名字。但好景不長,日治時代的來臨,賽德克族被迫改變原本生活,多數族裡男人搬木服勞役,而女人淪為幫傭,眼看祖先辛苦建立的家園和獵場,在日方統治下逐漸消失,感到痛心的莫那魯道,內心深信祖靈訓示,唯有在自己的獵場,通過重重的試煉,在臉上紋上驕傲的印記,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,在死後才能走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。
一九三○年,馬赫坡社新來的日警因誤會和族人起衝突,自此馬赫坡社便活在恐遭日警報復的陰霾裡,賽德克年輕人群聚要求戰鬥總頭目莫那魯道帶領他們反擊日本人,莫那清楚知道這是場必輸的戰役,更將賭上滅族危機,但他明白唯有挺身為民族尊嚴反擊,才能成為「真正驕傲的賽德克人」,於是率領族內年輕人血祭祖靈,準備奪回屬於他們的獵場。短時間內各部落紛紛起義,所有族人集合前往霧社公學校的運動會,三百個頭綁白布起義的族人,發起為民族尊嚴而戰的公學校大戰…。
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,讓日本政府震怒,派遣陸軍少將鎌田彌彥帶領幾千名的軍警聯合前往霧社討伐;而一向對賽德克族友好的小島源治巡查,悲痛得知妻兒遭到屠殺的噩耗,憤怒掩蓋了理智,逼迫莫那魯道的世仇鐵木瓦力斯出兵,協助日軍進行完全不擅長的山區游擊戰。太陽帝國的憤怒反攻,挾著賽德克族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之間的新仇舊恨,一場驚心動魄、以信仰之名的戰役,即將在櫻花盛開的漫紅山林裡一觸即發…。
資料來源:yahoo 電影
我不喜灣歷史,但是台灣史是讓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
自己求學的階段台灣史並不被重視(或者說是被忽視)
所以也錯過了「強迫學習」的黃金時段
但是這次為了看賽德克巴萊還認真的和別人討論了一下
隨著劇情走 內心除了部落間的仇恨與同族間的相依
還有更多被外族壓迫的無奈與推翻的期待
莫那魯道的角色本身就是一直被討論的人物
畢竟在壓迫與被壓迫間 有很多抗拒但是卻有更多無奈的依賴
不過讓我看到掉下眼淚的竟然是 莫那想像父親對他的一番喊話
在莫那魯道背著父親拼了命要衝回去部落
保護自己部落不要被異族占據 卻在山頭看到太陽旗高掛
從此他開始了掩蓋內心信念的被壓迫生活
但內心卻永遠想著父親在小時後告訴他的「彩虹橋」種族
現在再回想起他想像著父親又到他身邊與他聲聲的唱喝與鼓舞
我好想突然懂得那種情緒
與其說相信的是彩虹,我想父子的那種情感更是代代相傳的信仰
父親永遠都是在內心支持著自己 為自己唱喝著每一次出征
很多人看完可能對「出草」有的很震驚的反感
但是我卻一直在想 如果日本人可以對原住民再多一些些人文的認識
是不是可以免掉歷史上的這場大事件
出草是臺灣原住民獵人頭習俗(獵首)的別稱,就是攻擊他人,將該人之頭顱割下的行為,與祭祖的儀式有關。泰雅語稱mgaya「姆嘎亞」。這種行為也存在於世界上各大洲的原住民族,而與臺灣原住民關係密切的南島民族中也有多個民族有這樣的習俗。而由於臺灣原住民長期與其他族群,如漢人與日本人接觸,其獵人頭的習俗常常被漢人與日本人視為野蠻而瞧不起。如清代的《蓬萊小語》:「時人入山,常遇靈怪悲號迴野,俗謂『討路費,散冥鏹,可免。』遇怪悲號猶可,遇番悲號,則以首級為路費矣。」這段話認為在山中遇到鬼怪,也比遇到獵首的臺灣原住民好多了。但其實臺灣原住民並不是各族都有這樣的習俗,世居於離島蘭嶼的達悟族為唯一無此習俗的臺灣原住民。
難怪族人會說
「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,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」啊!
讚啦~~~~
我不想討論整個霧社事件之間的歷史意義
但是卻讓我再次思考了兩方的差異造成的誤解
為什麼一定要有人稱王呢!!!!
而且原來莫那魯道還坐船去過日本(我都沒去過)
這樣的動作 對莫那魯道而言一定更諷刺
我想我不喜歡歷史就是因為:為什麼一定要爭一個輸贏
為什麼一定要有強弱之分
但是也因此 歷史才顯得悲壯吧
我不太想看下集,因為日本人要打反擊
好恐怖~~~~
推薦我 莫那魯道的書吧~
我要試著讀讀看 歷史 XD